2014年3月7日 星期五

發明雞尾酒療法 救活「魔術手」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40306/00176_002.html

美籍華裔科學家、六十一歲的何大一是研究愛滋病的權威,亦是愛滋病雞尾酒療法的發明人。他是世上最早認識到愛滋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科學家之一,多年來與其團隊致力研究對抗病毒的方法,曾經於一九九六年獲《時代》雜誌選為年度風雲人物。

出生於台灣的何大一,十二歲時隨家人移居美國加州洛杉磯。他於一九七八年在麻省理工學院取得醫學博士學位,其後在洛杉磯的醫院當見習醫生時,接觸到最早發現的一批愛滋病患者。

發表逾四百頁醫學論文

何大一此後致力研究愛滋病,曾發表逾四百頁的醫學論文,闡明愛滋病毒複製多樣性;更針對這種病毒性質,發明了雞尾酒療法,組合多種藥物來對抗愛滋病毒何大一團隊其後又發現人體免疫系統T細胞中的CD8可有效對抗愛滋病毒,並於○○年研製C型愛滋病疫苗,現已進入臨床實驗階段。
前NBA球星「魔術手」莊遜當年在事業高峰時,因患愛滋病宣布引退。廿多年來他一直對抗愛滋病,而他接受了何大一的雞尾酒療法,成功控制病情,至今仍活着,現時更是愛滋病大使。
圖為被HIV病毒攻擊的白血球。(互聯網圖片)

何大一創奇迹新藥防愛滋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40306/00174_001.html

美籍華裔愛滋病權威何大一,在預防愛滋病的研究有重大突破。其團隊周二發表研究報告指,在實驗中向獼猴注射一種抗逆轉錄病毒藥物後,獼猴短期內預防感染人猴嵌合免疫缺陷病毒(SHIV)的比率達百分百,估計人類若注射,抵抗愛滋病的效力或長達三至四個月。美國方面預計今年內進行初步臨床人體試驗,或可大幅減低高危族群的HIV感染率,亦向研製愛滋病疫苗邁進一大步。何大一團隊將與香港大學商談合作,在香港及中國內地進行臨床測試。

何大一在預防愛滋病研究有重大突破。

何大一及其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團隊,與葛蘭素史克藥廠人員合作進行這研究,周二在美國波士頓一個研討會發表研究結果,並於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發表論文。研究員在實驗首周及第四周,向八隻獼猴注射名為GSK744的抗逆轉錄病毒藥物,另八隻獼猴則沒有注射藥物。研究員然後每周向獼猴的直腸灌入含有SHIV的液體,模擬肛交感染。SHIV是用於愛滋病測試的人猴嵌合免疫缺陷病毒。八周後,注射GSK744的獼猴全部無感染SHIV,未注藥的獼猴則全部染上病毒。

每季注射維持藥效

研究員亦再進行實驗,推算GSK744的藥效可持續多久,發現該藥在獼猴體內的有效保護期平均約為十周。何大一表示,獼猴的體質比人類更快使該藥消散,以此推算藥效在人體內約維持三至四個月,認為人類應每季注射一次。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亦曾做類似實驗,結果與何大一的研究相若。
何大一稱,目前這種治療僅為預防性投藥,不同於疫苗,但藥效持久的GSK744可視為疫苗面世前的過渡方案,減低高風險人群染愛滋病的機率。

下一目標研發疫苗

雖然距離愛滋病疫苗仍非常遙遠,但何認為,今次研究成果將對研發疫苗給予重大推動。
美國研究員預計今年內進行初步人體臨床試驗,首階段僅在美國、南非、巴西等地挑選一百七十五人做實驗。更大型的人體臨床試驗,則估計最快三年後才展開。
二○一○年,有研究顯示「接觸前的預防性投藥」(Pre-exposure prophylaxis)預防愛滋病的機率約九成,但必須每日服藥才能有效。而GSK744估計每季注射一次便有效,有望解決現有藥物的弊病。

世衞指引:日攝低於六茶匙糖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40307/00176_107.html

吃過多高糖分的食物可引致肥胖及蛀牙,世界衞生組織(WHO)專家檢視近九千份研究後,近日頒布最新的糖分攝取指引,建議將每日糖分攝取量再降低一半,即體重正常成年人每日應吃少於六茶匙糖,希望能減低肥胖和蛀牙帶來的公共衞生問題


一罐汽水已超標

世衞建議的六茶匙糖,包括食物中加入的所有糖分,以及來自含天然糖分的飲品,例如蜜糖、糖漿和果汁等。
世衞又警告,不少加工食物都隱藏糖分,例如一罐含糖汽水的糖分高達四十克,即十茶匙糖,飲一罐已超標;一茶匙茄汁亦已含有一茶匙糖,需要留意。
根據世衞成員指出,全球每年最少有二百八十萬名成年人因過重或肥胖死亡,這數字還未計算糖尿病、心臟病和癌症等由肥胖引起的疾病。而在五歲以下的兒童中,超過四千萬人屬過重。至於蛀牙也是十分重要的公共衞生問題,已發展國家用於治療牙患的開支,佔總醫療開支約一成,情況值得關注。

突腰痛嘔吐響腎石警號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40307/00176_106.html

腰痛是都市人或長者常見毛病,若一向無持續腰痛的人,突感腰部劇痛,並作嘔或嘔吐,便需注意是否患有腎石,必須盡早求醫;如情況嚴重,需做手術取出腎石。有泌尿科專科醫生更警告,少數腎石患者甚至沒有腰痛徵狀,至確診時其中一邊腎臟已出現腎衰竭,需要把壞腎連同輸尿管切除,提醒市民每日要飲約兩公升水,工作時多流汗的人如廚師及工人等,每日飲水量應多過兩公升,預防患腎石


設有泌尿專科的公立醫院,每年約有數百至近千名病人因腎石入院。泌尿科專科醫生傅錦峯表示,當尿液中的雜質過多,在腎臟內沉澱,便形成腎石。腎石主要由草酸鈣、磷酸鈣或尿酸鈣構成,亦可因細菌進入腎臟,令尿液鹼性升高,沉澱物結在腎內壁,形成鹿角石。腰部劇痛、小便刺痛或小便帶血是腎石典型病徵。患者以男性居多,常見職業包括行政人員、廚師或地盤工人等,通常在三十至四十歲發病,相信因他們工作忙,少飲水兼大量出汗,以致小便濃度過高。

適量飲水 少喝濃茶

傅錦峯指,注射顯影劑後照X光,便可知腎石位置及大小,電腦掃描能更準確診斷。小型腎石可經輸尿管排出;若腎石超過五毫米,可用體外衝激波將之擊碎再排出,或做手術取出;另可服用擴張輸尿管藥物以排出腎石。不過即使取出腎石,仍有機會多次復發。他提醒市民要適量飲水,並少喝濃茶,尤其曾患腎石的人,更要避免飲濃茶和少吃果仁等含草酸食物
傅錦峯解釋,若小便濃度高,雜質會在腎臟沉澱,形成腎石。


2014年3月5日 星期三

患靜脈曲張 六成不自知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40304/00176_076.html

經常穿高跟鞋及長期站立,不但易腰痠骨痛,更可致靜脈曲張。不少人以為雙腿有一條條凸出的蚯蚓狀「青筋」才算靜脈曲張,其實早期靜脈曲張患者的腿部雖無蚯蚓狀青筋,但血管或已過度受壓,「谷壞」微絲血管引起發炎,導致疼痛甚至步行困難。外科專科醫生指,早期靜脈曲張的治療較簡單,服藥及穿壓力襪已能紓緩病情,但嚴重者要做手術,提醒市民勿延誤醫治,平日應多做運動鍛煉小腿肌肉。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表示,靜脈曲張又叫「慢性靜脈功能不全」。靜脈負責把血液運回心臟,如靜脈瓣膜功能受損,血液便會倒流及積聚在腿部,「谷壞」靜脈微血管,出現發炎或曲張。部分患者病徵輕微,或腿部皮下脂肪厚,遮掩了粗大、曲張的靜脈,因而忽略病情。

過重長坐常企高危

他引述外國一項九萬五千人參與的研究指,六成人患靜脈曲張而不自知,需靠超聲波等檢查確診。他在臨床上亦觀察到一至兩成「隱藏性」患者,大多屬早期個案,血液已有倒流,如不治療會慢慢惡化;另有小部分患者病情已屬嚴重,只是「青筋」埋藏在皮下脂肪無被察覺。患病高危因素包括過重、工作需長時間站立或坐着,如文職、教師或售貨員等;女士長期穿高跟鞋、曾經懷孕等,均會增加腿部靜脈壓力

坊間壓力襪難紓緩

謝卓華指,靜脈曲張按病情分六期,○至一期一般無病徵或腿部只出現網狀微絲血管,二至六期才浮現「青筋」、腳部浮腫、腿內側痕癢、皮膚色素沉澱或皮膚潰瘍。早期患者可穿醫學壓力襪,壓力度數較高,壓力分布屬漸進式,「足踝位置最緊、小腿至大腿壓力減少,好似一個泵咁推返啲血上去。」他提醒坊間壓力襪的壓力度數較低,紓緩作用不大。
早期患者可用口服藥物加壓力襪治療,較嚴重者便要做手術根治。他建議,不論安坐家中休息或坐在辦公室,均可短暫地利用物件墊高腿部,或不時伸展腿部肌肉,或可按摩小腿,均有助紓緩早期靜脈曲張。

隱性靜脈曲張 空姐高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304/18644658

說到靜脈曲張,必定會想起「青筋暴現」的凸起蚯蚓狀血管,原來此典型症狀並非每個患者均會出現。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表示,近年越來越多病人沒有明顯病徵,發病初期或只有腳紋或腳水腫,部份人因皮下脂肪厚,令彎曲擴張的靜脈被遮蓋。即使沒有凸起的靜脈,但血液倒流已出現,經常久坐或久站人士,腳部感到痛楚不適要留意。
記者:嚴敏慧
靜脈是體內血液循環系統一個重要部份,當動脈將血液供應至身體各部位後,靜脈需將血液送回心臟。若靜脈內的單向瓣膜出現問題,血液會出現倒流及循環欠佳,靜脈會變得脹大及扭曲,是最典型的靜脈曲張

易誤會為皮膚敏感

靜脈曲張可分為0至6期,初期病徵較少,但隨着病情惡化,患者腿部會出現不同病情,包括皮膚變黑及變硬,最差時可皮膚表面潰瘍。不過,部份患者未必會有蚯蚓狀血管,若只出現腿部脹痛、水腫、抽筋及痕癢,便屬「隱藏性」靜脈曲張,容易令患者誤以為是皮膚敏感或腿部疲勞,未有及早尋求治療
他引述一份涉及20個國家,共9.5萬人參與的研究,所有人進行靜脈曲張普查,竟然有60%人有隱藏性靜脈曲張,大部份人更是透過檢查才得知自己得病。本港則未有相關研究,但他的臨床經驗發現,約20%病人為隱藏性靜脈曲張,大多是初期患者,只須簡單治療如穿壓力襪或口服藥物,便能改善病情;但亦有20%人非早期病人,只是皮下脂肪厚遮蓋了彎曲擴張的靜脈,需進一步治療。

突然水腫應早求診

靜脈曲張的高危族群包括有常穿高跟鞋、曾懷孕、從事需久坐或久站職業人士,例如空姐、教師、售貨員或OL等。若高危人士突然有腳腫或水腫等,應及早求診,以免情況惡化。
現年30歲從事文職工作的黃小姐,前年開始大腿位置出現6至7厘米長、呈淺啡色的紋,但皮膚表面平滑,沒有任何凸起的迹象。
她初時以為是瘀傷,未有理會,但其後按壓感疼痛,一度以為患上關節炎。她指,雙腿容易感到疲累,逛街不到45分鐘便要休息,曾購買去瘀按摩膏自行按摩,但沒有效用,看普通科醫生被指是皮膚敏感,最後上網查看懷疑患有靜脈曲張,再求醫才證實為0或1期的靜脈曲張。

預防靜脈曲張方法

‧避免經常穿着高跟鞋
‧多做運動鍛煉小腿肌肉
‧避免體重超標
‧平日可多按摩小腿
‧閒時抬高雙腳讓血液回流
‧避免長時間站立或坐下,久坐或久站時應不時移動雙腳及伸展一下

患上靜脈曲張高危族

‧有家族病史
‧曾懷孕
‧肥胖
‧常穿高跟鞋的OL
‧要長時間站立工作的行業如空姐、教師、售貨員等

日本台灣均錄得升幅 港黑臉琵鷺少三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304/18644632

后海灣曾是全球黑臉琵鷺第二重要的棲息地,如今卻不復再。香港觀鳥會昨公佈,今年來港過冬的黑臉琵鷺只有252隻,較去年劇減近三成,是有紀錄以來跌幅最大的一年,反觀其他地區如日本、台灣等地卻錄得不俗升幅觀鳥會估計,華南地區的工業發展,令來過冬的雀鳥生存率下降,又指如容許南生圍及豐樂圍等地興建豪宅,會令黑臉琵鷺的覓食空間減少10%。
記者:梁御和
香港觀鳥會昨公佈黑臉琵鷺全球普查結果,今年錄得總數共有2,726隻,較去年上升一隻,屬歷史新高。其中台灣佔六成,有1,659隻,較去年上升35隻,依然是全球最多黑臉琵鷺過冬的棲息地;日本則錄得350隻,較去年上升73隻,升幅達26%。

退步至十年前水平

反觀在香港及中國大陸沿岸錄得的數量卻不升反跌。本年香港只錄得252隻,較去年減少99隻,黑臉琵鷺數量「退步」至十年前水平;中國大陸沿岸等地則下跌約7%,錄得339隻。
香港觀鳥會研究經理余日東指,自2000年起,橫跨港深兩地的后海灣一直是全球第二多的黑臉琵鷺過冬棲息地,2010年曾錄得最高峯462隻,惟自此每年下跌,去年被中國大陸沿岸追過,今年再被日本超前,跌至第四位。
他估計,這跟中國大陸的工業發展有關。福建福清市的調查人員發現,去年該處有184隻黑臉琵鷺過冬棲息,今年數量卻大跌六成,只錄得71隻,原因估計是該處正發展成工業區,並已開始動工。余又解釋,相信到中國大陸及香港過冬的黑臉琵鷺,屬同一條遷徙路線,如前來過冬的黑臉琵鷺無法活着返回原棲息地,會導致該遷徙路線的黑臉琵鷺數量減少,數據正反映「華南地區嘅(黑臉琵鷺)生存機會細咗」
根據繫在鳥身的衞星追蹤器資料,來港的黑臉琵鷺主要在后海灣及濕地公園活動,也會在南生圍及豐樂圍等地覓食,「如果真係發展南生圍同豐樂圍,黑臉琵鷺會少咗一成嘅覓食地方,唔能夠容許呢個不能逆轉嘅情況發生」。

突變基因防糖尿病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305/18645455

科學家發現一種罕見的基因突變可預防糖尿病。美國一項研究分析逾15萬人的基因資料,當中包括血糖水平偏低人士、一型及二型糖尿病患者,結果發現基因突變可破壞胰臟細胞,令胰島素製造功能失常,有此基因突變者,胰島素生產的份量比一般人略高,導致他們的血糖偏低,患上二型糖尿病的風險較一般人低最少75%。研究又發現有此基因變異的肥胖一族,也不易患上糖尿病,解釋到為何肥胖不一定會令血糖超標。科學家希望利用相關研究結果,開拓可治療糖尿病的基因療法,例如掌握控制相關基因的技術,增加高危族的胰島素分泌,有助降低患病風險。

根治鼻敏感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305/18645445

近日潮濕的天氣助長塵蟎及霉菌滋生,加上溫差變化大,容易誘發鼻敏感。不少人以為鼻敏感發作是難以預防,更是避無可避及難以斷尾的。耳鼻喉科專科醫生周振權表示,不少市民誤以為鼻敏感「無得醫」,其實患者若及早求診,找出致敏的元凶,接受藥物治療,可提高治癒機率。
記者:梁麗兒
周振權指出,港人普遍對鼻敏感認識不足,不少人以為吸入冷空氣或車輛廢氣,即時打噴嚏、流鼻水,就誤當是鼻敏感發作,未能分清楚鼻敏感的真假。他解釋,人體本身有自然防禦機制,當吸入冷空氣、化學物、汽車廢氣,甚至胡椒粉等外來刺激物時,會產生防禦反應,透過打噴嚏、流鼻水等,將刺激物排走,只要避開刺激物,症狀便消失。

可致出現黑眼圈

惟真正的鼻敏感源於致敏源,包括塵蟎、霉菌、花粉、貓狗甚至曱甴都可以是元凶。當患者接觸致敏源,血液內免疫細胞會產生過多特殊抗體、即「IgE」抗體,分泌「組織胺」,刺激神經線,引發症狀包括流鼻水、打噴嚏、鼻塞、鼻痕眼痕,甚至因靜脈血管在眼底皮下聚積,致出現「黑眼圈」。市民每周有數天,每日有1小時或以上出現症狀,可能已患上鼻敏感。
「病人成日問鼻敏感係咪冇得醫、唔會斷尾?點解一停藥就病發?」他指出,藥物治療對鼻敏感有效,但很多人因無法解決致敏源頭的問題,導致經常病發。例如由塵蟎引發的鼻敏感,病人要頻密洗換床單,才能減低吸入塵蟎的機會。

春天發病高峯期

春天是鼻敏感發作高峯期,他表示,求診個案比其他季節增加五成,因為天氣濕熱助長塵蟎及霉菌滋生,容易致病發。春天溫差大,忽冷忽熱的天氣,尤其接近清明節的日子,更是鼻黏膜對致敏源敏感的高危期
要避免溫差影響,他建議早上或晚間較涼時分,多穿衣服及圍巾保暖。穿梭室內及室外時,可先停一停,有助縮窄溫差的影響。患者及早求醫確診,可經表皮針刺測試找出致敏源,對症下藥,可避免病情惡化至鼻竇炎或哮喘。

預防鼻敏感貼士

1.每星期用熱水清洗被袋、床單及枕袋
2.避免使用地毯
3.衣物應放在衣櫃內,避免滋生塵蟎
4.打掃家居時,宜戴上口罩或面罩
5.可使用殺蟎劑進行清潔
6.保持家居乾爽及通風
7.經常打開及清洗浴簾
8.使用空氣過瀘器除去霉菌孢子

資料來源:耳鼻喉科專科醫生周振權

焗桑拿暈倒 胖漢險死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305/18646174

一名年逾六旬胖漢,昨晨在荃灣愉景新城的會所桑拿浴室焗桑拿突然暈倒,幸被清潔工人及時發現救出報警送院,經急救後目前情況嚴重。
焗桑拿險死63歲男子姓陳,送抵醫院時已恢復知覺,據悉他患有心臟病,與家人居於愉景新城,屋苑平台設有住客會所,內有桑拿設施,吸引不少住客使用。

清潔工行經揭發

昨晨11時,陳獨自在會所一間桑拿房內焗桑拿期間,突然感到不適,其後更昏倒房內,一名姓鄧清潔男工剛巧行經,發現陳昏倒房內,立即報警及通知其他職員合力將事主抬出。消息稱,陳被救出時身體發熱,懷疑他焗桑拿過久。警員及救護員到場,將他送院救治。
有醫生稱焗桑拿時體外溫度升高,令血液流向皮膚,導致心臟血液減少,如患心臟病或高血壓者容易病發,隨時暈倒。另若年齡較大或體質較差人士,享用桑拿時最好有人陪同及不要超過15分鐘,若感覺氣促、頭暈甚至胸口痛、心跳加速等徵狀,應立即離開。

2014年3月3日 星期一

天氣寒冷,小心體溫過低

http://www.am730.com.hk/column-188433

還記得以前在公立醫院內科工作的時候,最怕遇上寒冷天氣,因為低溫會誘發很多不同內科疾病,令內科病房陷入水深火熱。同事也會不時遇到低溫症的病人,尤其是長者或獨居而缺乏照顧的人士,因為他們比較容易忽略天氣的變化,未能作出適當的禦寒措施。
人的正常體溫,是在攝氏37度左右。我們一般會透過新陳代謝和皮膚以產生熱量和調節溫度,從而維持恒常體溫,但如果身體體溫調節功能較差,加上外在環境寒冷,便容易出現低溫症。低溫症是指人體的核心溫度降至攝氏35度或以下。我們可以利用口探或肛探去偵測主要器官的溫度。
低溫症病情較輕微者會出現皮膚和手腳冰凍、面色蒼白等情況,而較嚴重者會出現神志迷亂、說話不清、腳部不穩及不自覺地震顫等病徵,可是部分長者可能因為身體能力減弱,以沒有震顫的反應若氣體溫持續下降,患者會停止顫抖,肌肉逐漸僵硬、心跳減慢和神志不清。在最嚴重的情況下,患者會出現血壓降低、心律不正及昏迷等症狀,並有心臟停頓和死亡的風險。有人以為飲酒可以讓身體溫暖,其實酒精反而讓體溫更快流失。
幾年前,我在愛爾蘭受訓,在一個嚴寒的聖誕夜,我獨個兒到都柏林的酒吧區逛逛。在狹窄的中世紀鵝卵石街道盡頭,有兩位樸素的年輕女子,他們不是去酒吧慶祝,而是拿兩個大熱水壺去給露宿者沖茶,為他們送上一份溫暖一份祝福。讓我們也在寒風裏,多關心身邊的長者、長期病患者和弱勢社群。
作者為風濕及內科專科醫生

嚴重中暑!體溫44度 洪仲丘大量出血死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bbWToN7x6c


中暑三先兆 抽筋暈倒嘔吐 核心體溫41℃ 死亡率達30%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716/18336320

夏日炎炎,小心熱到病。香港急症科醫學院表示,在陽光下暴曬太久,或在室內過於悶熱,都有機會中暑,即核心體溫超過攝氏41度,如不及時處理,可導致多器官衰竭,有性命危險。突然腳抽筋、熱到暈繼而熱到嘔,均為中暑先兆,需即時休息及補充水份;若已反應遲鈍,甚至癲癇,已是中暑,需盡快送院救治。

香港急症科醫學院院長何曉輝表示,踏入炎夏,以其任職的伊利沙伯醫院急症室為例,在酷熱天氣下,每日約500人次求診病人中,約2至3人是因為炎熱不適,暈眩及嘔吐被送院,當中大部份為戶外工作人士。
何曉輝表示,炎熱天氣下出現的急症,一般分為四類,即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及中暑。程度最輕微的熱痙攣,即身體缺乏鹽份,肌肉會疼痛抽搐;進一級的熱暈厥,簡單理解為「熱到暈」,天氣過熱令皮膚和肌肉血管擴張,出現短暫性低血壓致暈厥,患者體溫大致正常或稍微偏高。

有人焗桑拿10分鐘中暑

他指,熱到暈及熱到嘔的醫學定義為熱衰竭,患者除惡心及嘔吐外,亦會口渴、面色蒼白、抽筋、肌肉不協調和昏厥等,體溫會升高,但大多低於攝氏39度
至於最嚴重的中暑,體溫調節功能出現紊亂,令散熱機制失效,核心體溫會高於41度,可出現多器官衰竭,死亡率達20至30%
要分辨中暑與熱衰竭,他表示,中暑人士皮膚熱但乾、瞳孔會收縮、體溫異常高,但熱衰竭則皮膚濕冷及瞳孔放大;熱衰竭可在家治療,但中暑必須立即送院求治。他指,曾有年逾60歲女士夏天焗桑拿,不到十分鐘便中暑昏倒,幸及時被發現送院急救。其核心體溫當時已逾41度,在急症室降溫後需入深切治療部,治療後康復。
他提醒市民,近期為毅行者訓練高峯期,在炎熱天氣下跑山容易中暑,應盡量在晚上訓練;一般戶外工作人士則應多喝水,若不適應既到陰涼處休息,不能「死頂」。

先塗防曬液後塗驅蚊劑

在戶外受到陽光及蚊子夾擊,很多人對於應先塗防曬液或先塗驅蚊劑,或只能二選一也感到疑惑,其實防曬液可加速驅蚊劑中的DEET吸收,故應先塗防曬液,再塗驅蚊劑,但要揀低濃度DEET產品,以免攝入過量引致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