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30日 星期二

Dr.東:蠶豆症BB禁忌多 提防衣櫃擺臭丸

http://hk.on.cc/hk/bkn/cnt/news/20180126/bkn-20180126063048370-0126_00822_001.html?refer=hn

為甚麼小朋友不能吃蠶豆?原來並非偏食,是蠶豆症作怪。兒科專科醫生表示,蠶豆症(G6PD缺乏症)是一種隱性遺傳的先天代謝疾病,嬰兒出世即對蠶豆、臭丸、部分中西藥物有溶血反應,形成黃疸,若情況嚴重,甚至要輸血。醫生提醒,冬天出世的初生嬰兒被層層衣物「包到冚」,家長勿將BB衫放在擺有臭丸的衣櫃內,連照顧者的衣物都不能有「臭丸味」。

蠶豆症全稱「葡萄糖六磷酸去氫酵素缺乏症」,兒科專科醫生葉夢詩說,病人的紅血球先天缺乏G6PD酵素,當受到外來刺激時,紅血球失去酵素保護,容易被破壞而大量溶解。由於大量血紅蛋白由紅血球爆破出來,患者肝臟負荷過重,會出現小便變啡色、面色蒼白及眼白變黃等黃疸症狀,甚至貧血。男性比女性發病率高,分別為百分之四點五及百分之零點五。

香港所有初生嬰兒出世時均接受蠶豆症的代謝病篩查,確診後會獲發「綠卡」,列明所有要避免接觸的刺激物,方便患者隨身攜帶。葉夢詩曾接獲一名來自內地的三歲男病人,由於出生後未接受過篩查,家人從不知兒子患蠶豆症,直至一家人來港出席聚會時,男童進食了蠶豆後面色蒼白、疲倦及小便深色,送院後證實是蠶豆症造成的溶血反應,要立即送入深切治療部緊急輸血。

葉夢詩說,另一項容易疏忽的刺激物是臭丸。她留意到部分家長習慣將一早買好的BB衫放入衣櫃,但「醒唔起」衣櫃有臭丸,結果蠶豆症嬰兒出世後穿上有臭丸味的衣服,容易出現輕微的溶血症狀。不過,一般短時間接觸未必令患者發病,例如同搭一部電梯時身邊人衣物傳出的臭丸味。但家中負責照顧嬰兒者,包括外傭、長者或父母,所穿衣物就要避開接觸臭丸了。

蠶豆症沒有藥物根治,只要患者沒有接觸引致溶血的刺激物,例如蠶豆、臭丸、阿士匹靈、金銀花、黃蓮及硫磺等,日常生活及健康與常人無異。葉夢詩表示,即使不小心接觸刺激物,「例如食咗含阿士匹靈嘅藥物,要好大劑量先會有風險」,因此家長不用過分擔憂。症狀輕微的患者可透過一般「照燈」治療黃疸;情況嚴重則可能要輸血,黃金治療時間是發病廿四小時內。

染色體有別 發病率男比女高


問:「為甚麼男性發病率高過女性?」
答:蠶豆症發病基因只存在於X染色體,男性只有一個X染色體,當X染色體遺傳了蠶豆症基因,他就變成蠶豆症患者。女性有兩個X染色體,只要其中一個X染色體遺傳了蠶豆症基因,她會成為蠶豆症基因攜帶者;兩個X染色體都帶有發病基因,她才會變成患者。
問:「為甚麼父母都沒有患蠶豆症,子女會有呢?」
答:即使父親沒有蠶豆症,但母親是蠶豆症基因攜帶者(並不會發病),誕下的嬰兒仍有機會遺傳蠶豆症基因。男嬰有二分一機會患蠶豆症;女嬰有二分一機會是基因攜帶者,但並不會發病。
問:「如果父親是蠶豆症患者,子女會否遺傳到呢?」
答:視乎伴侶基因,如男方是蠶豆症患者,與正常女性結合,誕下的男嬰是正常;若誕下女嬰,亦只會是基因攜帶者。但如男方是蠶豆症患者,再與蠶豆症基因攜帶者的女性結合,無論生男定生女,BB有二分一機會是蠶豆症患者。
問:「如果母親是蠶豆症患者,子女會否遺傳到呢?」
答:如果母親是患者,和正常男性結合,誕下的男嬰是蠶豆症患者,女嬰是基因攜帶者。

子宮頸癌疫苗 婦女嫌貴多不考慮注射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80129/00176_055.html

子宮頸癌疫苗 婦女嫌貴多不考慮注射

【本報訊】子宮頸癌是本港女性十大常見癌症,近年有年輕化趨勢。有調查發現,逾三成受訪婦女不會考慮自己或鼓勵女兒注射子宮頸癌疫苗,原因包括擔心有副作用、認為沒有需要以及覺得費用昂貴等。調查組織建議政府應免費為全港青少年女性注射子宮頸癌疫苗,以全面保障女性健康。

近90%贊成為適齡女童免費打針

據醫管局數字顯示,一五年子宮頸癌新增確診個案數字為五百宗,較一四年增百分之五點九,當中不乏介乎廿歲至廿九歲的患者。民建聯婦女事務委員會去年十一底至十二月初電話訪問五百四十七名女性,了解她們對子宮頸癌疫苗的認知和接受程度。
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三成受訪女性表示不會注射或鼓勵女兒注射子宮頸癌疫苗,不考慮注射疫苗的人當中,分別有三成半人擔心有副作用及認為沒有需要,有一成一人則認為疫苗費用昂貴而不注射。有近九成人贊成政府為適齡女童免費注射有關疫苗。
民建聯婦女事務委員會主席葛珮帆指出,關愛基金於去年十月推出為期三年的免費子宮頸癌疫苗先導計劃至今,家計會已為一萬一千六百名合資格低收入家庭年輕女性提供免費注射,可見計劃受歡迎及有需要繼續推行。委員會建議政府把計劃擴展至全港青少年女性,同時促請當局推行子宮頸癌疫苗接種計劃,並為全港婦女提供定期免費子宮頸細胞檢驗及加強宣傳婦女健康教育。


「地貧」亂補血易鐵質過剩併發重症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80130/00176_100.html

「地貧」亂補血易鐵質過剩併發重症

坊間智慧要吃豬紅、紅肉、動物內臟等含豐富鐵質的食物「補血」,但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王紹明提醒,「踎低起身見頭暈」、面青口唇白,可能是輕型及中型地中海貧血症的徵狀,患者本身受病症影響,體內積鐵,若再進食過多含鐵質食物,容易造成鐵質過剩,引起心臟病、膽結石,甚至不育等嚴重併發症。地中海貧血症(地貧)並不罕見,據推算,全港五十五萬人患輕型地貧,即每十三人有一名患者。
王紹明表示,地貧患者主要分兩類,重型患者較少,全港約四百多名,必須每四周輸血續命。其他非重型地貧可歸類為「非輸血依賴型地中海貧血」(NTDT),當中大部分患者屬輕型地貧,即身體帶有地貧基因,但甚少或根本毋須輸血,估計全港有五十五萬患者。由於徵狀不明顯,面色蒼白、皮膚色素較深、睡十多小時仍容易疲倦、頭暈等,不少人直至例行身體檢查,甚至發現鐵質過剩,始確診此症。

地貧缺鐵屬誤解

地貧成因與基因遺傳異常有關,身體無法有效製造紅血球,導致貧血和缺氧,令到鐵調素下降,無法調節身體鐵質吸收,而引起鐵質過剩。王紹明解釋,不少人誤以為貧血「梗係」缺鐵:「大量吃豬紅、紅肉、動物內臟,以為含有豐富鐵質食物補血,反而令地貧患者鐵質過多。」
鐵質過剩的問題隨患者年紀增長浮現。卅二歲以上地貧患者,四成有髓外造血問題,加劇脾臟和腹部腫大;逾三成同時有膽結石、骨質疏鬆;兩成人的性功能減退。若鐵質過度沉積於心臟或肝臟,更可致心臟病和肝纖維化等;若沉積於內分泌系統,可引起內分泌失調,成年人可致不育,兒童長不高。

如有懷疑可驗血

王紹明提醒,如市民懷疑持續出現貧血徵狀,可求醫驗血或接受基因測試,確診後透過定期量度血清鐵蛋白、磁力共振量度肝臟質濃度,監測鐵質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