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0日 星期四

微量電流刺激大腦 電子脈衝令美兵提神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40220/18631532

很多人會喝咖啡或能量飲品提神,但美國軍方嫌這些方法作用不足,研究引入電子脈衝技術,用對人體無害的微量電流刺激大腦,令部隊作戰時保持警覺
研究在俄亥俄州的賴特帕特森空軍基地進行實驗,研究隊伍將測試對象頭部接上儀器後,以經顱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和經顱直流電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兩種方式進行。前者經磁場將電流輸入腦部,後者將感應器附在頭上,將電流直接輸入腦部
研究員每10分鐘向測試者腦部傳送1毫安電流,然後為他們進行警覺性及能力測試。結果接受過電流刺激腦部的測試者,比未有接受的表現更佳,亦沒有出現用咖啡因提神常見的手震、心跳加速等後遺症

2014年2月18日 星期二

兩個醫生七項測試判斷腦幹死亡 準確度達100%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1101/18054347

與至親死別不容易,尤其是腦幹死亡的病人貌若生存。專家指出,腦幹猶如人體神經系統的開關掣,腦幹受損的病人雖然仍有短暫心跳和體溫,一旦拔除儀器,便無法呼吸。醫學界指引要求,需要由兩名醫生分別進行七項測試,如照射病人瞳孔或將凍水倒入病人耳朵等,確定沒有出現由腦幹操控的反射反應後,才斷定腦幹死亡,令判斷達至百分百準確。 記者:陳凱迎
腦幹位於大腦和小腦中間,負責呼吸、清醒和瞳孔在光線下放大縮小等基本生存功能。瑪麗醫院成人深切治療部主管陳惠明指出,大量腦細胞的細胞核位於腦幹內,猶如人體神經系統的開關掣,病人一旦出現腦血管爆裂或腦水腫等問題,會令腦幹受壓損壞,甚至腦幹死亡。

先要排除肌肉無力症

陳說,腦幹死亡者一旦被拔除儀器便不能呼吸,身體會在短時間內因缺乏腦幹正常指揮,血壓逐漸下降,最終心跳停止死亡
醫學界對判斷病人是否腦幹死亡有嚴謹定義。醫護人員要首先確定病人有明確導致昏迷的原因,並排除與低溫症、肌肉無力症、使用過量藥物或內分泌受干擾有關,然後再由一位深切治療科或腦神經科專科醫生,以及一名有最少六年經驗並對腦幹死亡測試有認識的醫生,分別進行測試,務求將判斷腦幹死亡的準確度達至100%。
腦幹死亡一系列測試包括,病人雙眼瞳孔不會隨光線強弱放大或縮小、雙眼受消毒紗布刺激時不會眨眼、雙耳被灌凍水後雙眼不會左右移動、咽喉分別被竹籤及喉管刺激時均不會咳嗽、眼窩或耳珠被大力按壓時臉部不會表現疼痛反應,以及最重要是拔除呼吸機5至10分鐘後,病人血液內二氧化碳含量超出正常,反映病人已不能自行呼吸。他說:「有一下呼吸都唔係腦幹死亡。」

一般在深切治療部進行

倘兩名醫生都確定病人無法通過上述所有測試,便可判定病人腦幹死亡;這些測試一般須在深切治療部進行,每次需時10多分鐘。陳表示,希望公眾能對腦幹死亡有更多認識,明白依靠儀器維持的呼吸和短暫心跳,不代表病人生命能延續。

判斷腦幹死亡七步驟

1)觀察病人瞳孔有否隨光線強弱放大或縮小
2)雙眼被消毒紗布刺激時有否眨眼
3)耳朵被灌凍水後,雙眼有否左右移動
4)咽喉被竹籤觸碰時會否咳嗽
5)咽喉被喉管刺激時會否咳嗽
6)眼窩被按壓時,臉部會否出現疼痛反應
7)病人被拔除呼吸儀器後,能否自行呼吸 

鐵枝穿頭不死 巴西地盤工郁得講得

http://the-sun.on.cc/cnt/china_world/20120819/00423_015.html

巴西里約熱內盧一名二十四歲男子上周三於地盤工作期間,突然被一根從高空墮下的長約兩米鐵枝直插進後腦,再於雙眼之間穿出。血流披面的他竟一直保持清醒,並稱完全沒有異常感覺,醫生順利拔出鐵枝後,驚嘆他能生還是奇迹。

任職地盤工人的萊特(Eduardo Leite)當日於一幢樓宇地盤工作,突然一支長約兩米的鐵枝從五樓飛墮下來,刺穿萊特的安全帽,並從他後腦穿透頭顱,然後於兩眼中間破出,頓時血如泉湧。消防員先切斷部分鐵枝,再將萊特送院。萊特躺在擔架時,全程用手扶着鐵枝。雖然狀甚恐怖,但萊特神志清醒,並跟醫生說不覺任何痛楚。

差數厘米變盲致癱

醫生替萊特進行了五小時的手術,期間發現他的顱骨破開,檢視後決定沿鐵枝插入的方向,於頭部前方順利將鐵枝拔出。手術後萊特神志清晰,既可說話又可進食,且手腳活動自如,只感到輕微痛楚。

醫生表示鐵枝穿腦的個案罕見,而萊特受傷後仍可談話和保持清醒更是難得。醫院主管解釋鐵枝只進入了腦袋一個沒有特別功能的區域,故沒造成大礙,並指鐵枝差數厘米便會令萊特喪失一隻眼睛及左邊身體癱瘓。醫生預料萊特仍需留院至少兩星期。

中大破解小腦萎縮症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20810/00176_077.html

小腦萎縮症是一種小腦細胞逐漸死亡的遺傳病,一般於二十至四十多歲發病,患者會逐漸失去平衡或協調能力,行走吞嚥有困難,甚至會死亡。有患者六兄弟姐妹中,四人均患此症並須坐輪椅。醫學界對此症所知甚微,患者僅能靠復健治療延緩退化,屬不治之症!香港中文大學研究發現,患者因小腦細胞不能正常製造蛋白而死亡,造成小腦萎縮,研究人員望長遠能研發出治療藥物。

六十五歲的曹綺華是小腦萎縮症患者,在四十多歲時突然「力不從心」,「拎杯水隻手都叉咗落啲水度、行唔穩、眼手不協調。」其父患有此症,她求醫後經DNA測試亦確診患上此神經系統疾病。她每日進行復健治療,但身體不斷退化,近年行動不便,更須以輪椅代步,吞嚥食物亦有困難,須進食糊狀食物。曹綺華有六名兄弟姐妹,其哥哥及兩名弟弟同樣患有此症,均須輪椅代步。
本港約有一百多名確診病人,二百多名疑似患者。中大生命科學學院○八年起,獲中文大學、香港小腦萎縮症協會及香港研究資助局資助一百二十萬,進行小腦萎縮症研究。該院副教授陳浩然及博士蔡浩從小鼠、果蠅及病患者樣本中發現,細胞中過長的CAG三核苷酸RNA(核糖核酸)分子具毒性,會令細胞中的核糖體不能正常製造蛋白,終致小腦細胞死亡,令小腦萎縮

研藥物對付毒性RNA

陳蔡二人期望未來於臨床階段再作進一步研究,長遠希望研發出藥物能阻止毒性RNA進入細胞核仁,或提升患者核糖體製造蛋白的能力,從而治療小腦萎縮症。該項研究結果已於上月三十日刊載於全球權威科學期刊《美國國家科學學院院刊》。
曹綺華期望,醫學界能研製出治療小腦萎縮症藥物,「唔能夠完全醫好,保持住唔退化都好」。

2014年2月17日 星期一

70古木隨時冧 當局密冚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40217/00176_051.html

傳染性極高的褐根病近年成為「古樹殺手」,有大學學者揭露,現時《古樹名木冊》近五百棵古木中,有逾七十棵中招,尤以中西區為重災區,更踢爆發展局樹木管理辦事處聲稱僅三棵古木染病和中西區「零感染」的說法是謊言,更帶本報記者視察該區兩棵樹木辦無患病紀錄,實質病入膏肓、將來或有坍塌危機的百年老榕,批評港府護理失當。

樹木辦表示,現時古樹名木冊內,有三棵古樹確診染褐根病,亦指中西區沒發現古樹名木有褐根病病徵。

宣稱重災中西區零感染

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趙紹惠反駁指,樹木辦曾私下向學者透露,古樹冊內約一成半樹木患褐根病,據她自己長期考查,單計有一百廿五棵古樹的中西區,已有近卅棵「中招」,病樹遍布堅道、卜公花園、香港公園及前中區政府合署等古樹熱點。
趙紹惠日前與記者到半山堅道,視察兩棵樹齡逾百年、古樹冊編號LCSD/CW/32及LCSD/CW/33的細葉榕。她指出,兩樹近根部冒出黑色「菇頭」,樹幹表面布滿白色真菌,枯枝甚多,料感染褐根病逾十年,樹木辦卻無相關紀錄。其中編號CW/32古樹,主幹已見霉爛,樹身向光源傾側,她擔心該樹十年內有倒塌危機,「棵樹依家靠氣生根支撐,到時塌落來,砸親路人點算?」
港府被指管理不善,致褐根病擴散,「政府根本無做嘢,你睇,兩棵古樹嘅枯枝無人剪、傷口無用油漆封口,樹旁堆滿建築廢料都無人執!」她稱,褐根病經由交錯的樹根交叉感染及透過孢子散播,因兩樹毗鄰的多棵榕樹亦有染褐根徵狀,估計當局無定期落藥殺菌,致菇頭生出子實體,散播真菌

疑不懂治理 只會斬樹

對於港府疑就患褐根病古樹「報細數」,她質疑,或因當局不懂治理此病,只懂在古樹病到末期時斬除,「佢哋醫唔好褐根病,但斬得太多古樹,難同公眾交代,所以索性唔披露患病古樹真正數目,到斬樹嗰刻,先向公眾發布。」
樹木辦表示,部門會定期為受感染的古樹名木進行樹木風險評估,如有需要,會用微鑽阻力測試儀或聲納探測儀進一步檢查,以確定是否需移除樹木,病情較輕的個案,會施放殺真菌劑抑制褐根病。去年《古樹名木冊》有七棵古樹被移除,全數感染褐根病,中西區佔三棵,灣仔、銅鑼灣、南區及深水埗各有一棵。


細葉榕難抵褐根病


褐根病屬外地傳入的真菌,偏偏香港土生土長、佔全港古樹約半數的細葉榕,對褐根病抵抗力弱,近年已有多棵百年細葉榕不敵褐根病魔倒下。其中尖沙咀栢麗購物大道一棵十四米高的百年細葉榕,不堪褐根真菌侵蝕,前年七月突然倒塌,壓傷五名途人。此外,位於九龍公園小型足球場旁、逾百年樹齡的「榕樹王」,去年底也被發現染褐根菌病入膏肓,料將難逃被移除命運。

外地傳入 港近年始現個案

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趙紹惠稱,褐根病由真菌引起,八十年代在台灣已發現有樹木受感染,但香港直至近年才有首批樹木感染個案,其中○七年,九龍公園「榕樹王」被揭發感染褐根病,一度被懷疑是本港褐根病的傳染源頭。
樹木辦稱為預防及控制褐根病蔓延,兩年前發出「褐根病指引」予樹木管理部門,又稱目前未有完全有效根治褐根病的方法,根據文獻及海外經驗,木黴菌有機會控制或防治褐根病菌,已委託本港大學進行研究。趙紹惠稱,褐根病並非「無得醫」,倘當局護理妥善,例如定期落藥、以油漆將樹木感染真菌位置封口等,可控制病菌蔓延,毋須將樹木砍伐。


北半球天氣極端反常 噴射氣流變弱風雪南下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40217/18628019

美國、日本和香港,近日都特別冷,很多人不禁說:「這麼冷,還談甚麼全球暖化?」氣象學家卻指出,多地近期出現異常天氣,是因為主宰北半球天氣的噴射氣流(jet stream)變弱變曲,變弱原因很可能因北極暖化而起
地球對流層頂有多條環繞地球的噴射氣流,以波浪長蛇形狀由西吹到東,北半球主要的一條,分隔北極寒氣和中緯度地區的較和暖空氣,影響北半球溫帶和寒帶地區各地的天氣系統形成。

索契選手穿短袖衫比賽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環境學家拉彭塔(Bill Lapenta)表示,這條噴射氣流近期變得比以往更曲,低處低到去美國南部,令北極寒氣可一直南下,風雪連連,西部卻一直被乾暖空氣籠罩,令加州大旱。阿拉斯加和北歐這些原本冰天雪地的地方,今冬氣溫卻比往年暖,舉辦冬奧的俄羅斯索契,更暖得令部份滑雪選手穿短袖衫比賽。
羅格斯大學教授弗朗西斯指出,噴射氣流不單變曲,而且整個波浪蛇形停在同一位置,令美國東部和英國這些出現惡劣天氣的地方,接連受風暴吹襲。她說:「你不能說英國會越來越多水浸,明年可能是乾旱,問題是出現甚麼異常天氣,都會持續。」
噴射氣流變曲和路線不動,是因為氣流變弱了,像河水流得慢,遇障礙就會繞道和停滯不前。弗朗西斯表示,影響噴射氣流強弱其中一個因素,是北極寒冷空氣與較南地區和暖空氣的溫差,北極氣溫過去30年升了超過4℃,上升速度是其他地區的兩、三倍,很可能是近期極端天氣的背後元凶但她強調,北極暖化變得急速,主要是過去15年的事,可供比較的數據仍少,需要進一步研究
英國廣播公司/《獨立報》

2014年2月16日 星期日

醫健寶庫︰乳癌術前化療根治率高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40215/00176_088.html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庫的資料顯示,在過去十至二十年間,乳癌患者每年平均增加約百分之六,而在二○一一年新症有三千四百個 ,相比二○一○年的三千個,已有超過一成的增幅,且有年輕化趨勢,平均以四十至四十九歲女性患者居多。以這增幅估計,三至五年後乳癌有機會成為全港頭號癌症,情況令人關注,該症主要成因多與生活習慣有關,如缺少運動,加上生活壓力過於緊張引致

晚期仍能存活多年

乳癌的治療較以往有明顯進步,即使不幸確診晚期乳癌,只要配合合適的個人化治療,仍有機會存活多年,可說是一種慢性病。乳癌的種類很多,每個人對口服藥物、針劑藥物的反應和效果不盡相同。當抽取組織作化驗,確定是甚麼類型的乳癌後,便可進行個人化綜合治療。
要根治早期乳癌,最徹底的方法便是接受乳房切除手術,現時較多會在手術前先做化療,將腫瘤縮小,再進行局部切除,避免全乳切除術前化療還能夠趁癌細胞未擴散前,先控制隱而未見的細胞。而以藥物作優先治療,可觀察藥物對腫瘤的效果,如發現藥物沒反應,便能及早換其他藥物,免錯過治療的最好時機。因此,術前化療是對患者有莫大裨益的治療方案,根治成功率較高,且有助減低復發機會。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曾詠恆醫生

美實驗室成功培植人造肺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china_world/20140216/00180_026.html

美國德州大學醫學院首次成功於實驗室內培植出人造肺,為等待肺臟移植的患者帶來希望

研究員在試驗中取用兩名死去兒童的肺部。兩死者相信是遇上車禍而死於創傷,肺部嚴重受損,無法用於移植,但仍有部分健康組織。研究員從其中一個肺取出膠原蛋白和彈力蛋白支架,再把從另一個肺提取的細胞放在支架上,浸在營養液中讓細胞生長,約四周後人造肺成形

為等待移植者帶來希望

研究員尼柯爾斯指,人造肺看起來幾乎和真的一樣,只是顏色更粉紅、更軟,組織亦沒那麼結實。雖然成功培植,但距離能夠用於肺部移植可能還需等多十二年。若成功用於人體移植,將為等待肺移植的患者帶來希望。


研究員用膠原蛋白和彈力蛋白支架(圖)培植出人造肺。(互聯網圖片)

跑完馬拉松周身痛 忌熱敷飲酒揼骨 三部曲cool down減痛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216/18626785

完成漫長的馬拉松賽事,衝過終點,心情激動過後,開始感受到「周身痛」的折騰。註冊物理治療師黃瑞奇表示,跑手衝刺後,需做足「緩和運動三部曲」,包括緩步跑、舒展關節及拉筋,舒緩腰椎與關節及伸展全身肌肉,可減少疼痛,在翌日恢復體力,如常上班。賽後適當凍敷可帶走肌肉中乳酸,令肌肉痛楚不適減輕

進行劇烈運動後,肌肉會產生乳酸,當乳酸積聚便引發疼痛不適。黃瑞奇指,賽後做足三部曲,讓身體Cool down(緩和),可減少即時及翌日起床後的痛楚。跑手衝刺後,不應即時停下,否則會令肌肉過度收縮,致肌肉拉傷或抽筋。正確第一步是使用正常步速,緩步跑10分鐘,先放鬆肌肉,然後散步數分鐘才停下。第二步是舒展關節,如抱膝及撐腰等,舒緩腰椎和髖部關節,如有輕微拉傷,可加快復原。第三步為拉筋,伸展全身肌肉,加快帶走乳酸

休息三日才再運動

跑手要謹記「HARM」(傷害)四個英文字母,H代表「Heat」,賽後切忌進行熱敷,否則加劇發炎反應,令痛楚持續。A代表「Alcohol」,即避免飲酒,因酒精可加劇血液循環,加促發炎反應。R代表「Resistant movement」,即避免進行對抗性運動如健身。「M」即「Massage」,大力按摩會令肌肉受傷,長跑後忌揼骨及按摩。
不少跑手誤解賽後用熱水浸腳可舒緩雙腳疲勞,但他指熱水浸腳尤其不適用於比賽後有急性受傷,如雙腳肌肉已有輕微拉傷撕裂,浸熱水反會加劇痛楚。跑手賽後當日回家,正確應凍敷15至20分鐘作舒緩,加快帶走肌肉中的乳酸,建議可預先將毛巾放入雪櫃雪凍。使用冷凍止痛按摩膏,輕輕按摩小腿及大腿前後的肌肉,由下至上慢慢推,有助靜脈血液回流到上身
黃瑞奇稱跑手應休息兩至三日才恢復運動,最好避免跑步,宜選擇游水或踏單車。若熱愛跑步,可先緩步跑20分鐘。如感腳痛、辛苦或「抬唔起腳」跑步,應即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