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8日 星期六

醫述醫術︰白衣天使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209/18619289

醫療服務注重團隊精神,除了醫生之外,團隊內其他醫療人員的工作同樣舉足輕重。大家必須目標一致,同心協力,才能事半功倍,為病人保健安康。
醫院內病人每天見護士的時間肯定比見醫生的多,護士工作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護理、派藥、打針、監察、教育、安慰等等,每項工作都對病人的康復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有病要找個好醫生,住一間好設備的醫院,更需要好護士的照顧。
回歸前,香港以傳統英式「護士學校」,提供「非學位」護理課程,培訓「註冊護士」(Registered nurse)。「護士學校」屬醫院的一部份,「學護」(Student nurse)是醫院員工,入學不久便全情投入醫院的工作,由病房內的師姐導師直接指導,很快便成為病房內「護理團隊」的重要一員。師生關係密切,像一家人一般,「學護」們邊學邊做,茁壯成長,不少現已成為香港醫護界的中流砥柱。
隨着世界的改變,香港的「護士培訓」多年前亦進行大革新,以「大學學位課程」為本,目標加強護士培訓的質素,期望進一步提高本港的護理專業水平。萬事起頭難,大學開辦「學位護理」課程,起初確實遇到不少困難。
首先是師資的問題,本地護士有博士學位的不多,有教學和研究經驗的更少;到海外找也不容易,全球皆缺少這方面人才,僥倖找到幾位好教授也不易留人。求人不如求己,鼓勵本地優秀的護理系本科畢業生繼續進修,「學而優則教」,成為大學老師,成為教授。
大學本身沒有醫院和診所,護士學生需要到各大醫院學習,各大學的「護理學院」要與「醫管局」協調,安排學生到各醫院實習。由於護士人手短缺,近年各大學大幅增加「護理學位」的數目,學生到醫院實習的需求亦大增,這對醫院繁忙的病房增加不少壓力。
不少年輕人有志投身護士行例,進修本地大學本科「護理學位」課程是主要途徑,大學亦有碩士課程,供「非護理課程」的「大學本科」畢業生修讀。各醫院的「註冊護士」或「登記護士」(Enrolled nurse)「非學位文憑」課程畢業生,亦可修讀大學的「連接課程」,成為「學位護士」。我支持各大學和醫院繼續為同學們提供不同的入行途徑,讓他們可以有機會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入行,成為「愛心護士」。
香港的「護理界」更再行前一步,成立了「臨時香港護理專科學院」,培訓「專科護士」,使香港的護理專業水平可以更上一層樓,可喜可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